真假迷藏 (三)

2014101223:03
                                                     真假迷藏 (三)

人生下來不可能一帆風順,小失敗或小失意眾人都有辦法承受但若在人生的旅途遭遇重大的挫折,如生意失敗而破產、喪失至愛的親人、兩情相悅但因有巨大阻力導致無法在一起‧‧‧‧‧‧等等,有些人便會在此迷惘的時刻踏入宗教去尋找心靈的慰藉,也有些人本身就很想尋找生命起源的答案,想知道自己的人生為何會如此?這部份人有的會進入和他有因緣的宗教,有的人則是非常理智的典型就是雖然有看過一些心靈書籍及對各宗教有粗淺的認識,但他不會栽進某一宗教裡面,因為他覺得宗教到後來已不是創教者的本意,而是後人在歷代上添加了自己的意思,使宗教已不純是宗教而是演變成和政治相同,進入之後還是和社會一樣的爭權奪利、爾虞我詐,故還是做為旁觀者以明哲保身;比較特殊的是有些人在各種不同的機緣引發下,產生和旁人不同的領悟而找到他認為對的答案,故認為自己已勘破生死大事並進而選擇以後要走的人生之道,也因此創立各宗教下的不同派別,凡此種種都是正常的世間百態,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人生的旅程也必定有所不同。

很多人在尋覓的過程中認為自己找到了家,如經由人的指點或神明的指示而認為那裡就是自己所源出的地方,以道教來說有的人認為以前就是太上老君的弟子,故死後就要回到那裡去,以基督教來說就是要上天堂,以一貫道來說就是要回老母娘身邊,但若依佛教來說回家是要回到那裡呢?就是第八識心因為祂是有情的真心,意根(末那識)及意識及前五識都是源自於祂,只要用我們見聞覺知之心找到了離見聞覺知的如來藏,就是禪宗的開悟明心力而找到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也就找到家,因為祂就如同我們意識心及色身的父母,找到了祂就是找到父母就是找到了家,找到了如來藏才了解祂為我們作了那麼多,就像生身父母一樣愛我們只求付出而不要求回報,像這樣的家有誰會不想找到祂嗎?

在釋迦牟尼佛尚未降生印度時,印度有很多的修行人自認為是阿羅漢或辟支佛,已經證得涅槃故往生以後不用再來三界及人間,等佛陀弘法後有去請教釋尊的修行人,才知自己所證的只是誤會一場,如佛陀最後一個弟子須跋陀羅已一百二十歲本是外道〈於第八識心外求法之人〉,已修得五神通能飛天、遁地、變大、縮小……等神通變化去請教釋尊後才曉得所悟錯誤而當場成為阿羅漢,並在佛陀面前請求皈依為弟子並在釋尊面前先入涅槃,所以佛陀弘法之前並沒有真正解脫生死的道路,直到釋尊因為世人修行的因緣成熟才降生人間,指示修行佛法應走的道路讓有緣之人可成為阿羅漢及菩薩進而成佛。

佛陀在世間講述佛法會因眾生的根器而演說不同的法門,如一般世人所說的存好心,做好事只是佛陀說的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就是佈施,持守戒律,做十善業因而往生天界,但這只是初入佛門的階段;再來是聲聞解脫道就是平常看到的法師‧因為古時的聲聞人是和尚或尼姑親聞佛所說法故稱聲聞,而修法就是觀世間是緣起性空,就是緣生緣滅沒甚麼好流戀的,財色名食睡五欲貪著不要流戀,要依放棄世間所有而修行,把我見及我執捨棄最後修成四果阿羅漢入無餘涅槃,而成如來藏獨存之境界但如此則成不了佛,因為不要再來三界中任何ㄧ界而沒法自利利他故稱為小乘的修行,所以必須出家修行而永不受後有,這些是記載在四阿含經裡面,不過佛在世時因有講大乘經典故有許多聲聞僧因此而迴小向大轉入大乘修行;至於之後的般若經典如金剛經,心經是在講法界實相第八識心,而在其後的方廣唯識經典如楞伽經,楞嚴經,就在講解第八識心所含藏的功能,而菩薩為了要成佛必需乘願再來人間,以修學經典裡面所講的法,而每ㄧ個菩薩階位都是有標準的,如菩薩在參禪後找到如來藏而開悟明心 ,但那只是修學佛菩提道很初淺的階段,並不是如外界所想的禪師開悟以後就顯得高深莫測,言談舉止異於常人,那是因為有人要去求禪師指點如何開悟,而禪師不能明說因為佛經上有告誡不能明講,所以只好用暗示的方法就是所謂的機鋒,就是禪宗公案中所顯示的看似無厘頭的ㄧ些對話及動作,但都是禪師有為人之處,而菩薩找到真心後要生生世世ㄧ直修行,因為要把如來藏中所有的功能顯發出來並能運用 ,然後累世利益大眾而終於成佛,但成佛後並不是入涅槃而是轉到色界天的色究竟天繼續說法;所以菩薩修學佛道中最重要的就是先參禪找到第八識心如來藏,則心經、金剛經才有辦法真正看的懂,因為般若經典皆在告訴你如來藏的體性,若沒找到真心則聽來的只是知識,沒法確認經典所說正確,若找到了你印證無誤再也不會有所懷疑,如此臺面上法師所講的是對、還是錯自己才有辦法分辨,而菩薩因為ㄧ世世的自利利他往佛菩提道邁進,利益廣大的眾生故說是大乘的修行,因為具有悲天憫人之心,不單單是只為自己著想而已。

觀如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