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是明心開悟的坦途,還是靜坐離開悟越來越遠?  

2017020311:10
                         靜坐是明心開悟的坦途,還是靜坐離開悟越來越遠?
 
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BJ001/01_11.htm
三、大慧禪師對禪的體認
大慧對當時禪風之觀察如下﹕「近年以來,禪有多途,或以一問一答,末後多一句為禪者。或以古人入道因緣,聚頭商榷云﹕這裏是虛,那裏是實﹔這語玄,那語妙﹔或代或別,如禪者。或以眼見耳聞和會,在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上,為禪者。或以無言無說,坐在黑山下鬼窟裏,閉眉合眼,謂之威音那畔父母未生時消息,亦謂之默而常照為禪者。」
這四種禪均非正途,第四種禪,大慧稱之為「邪禪」、「默照禪」,「以其教人十二時中,是事莫管,休去歇去,不得做聲,恐落今時。往往士大夫為聰明利根所使者,多是    厭惡鬧處,乍被邪師輩指令靜坐,卻見省力,便以為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照為極則。」此種默照禪只教人什麼事都不管,只管靜坐,大慧深不以為然。若謂此則是禪,則真是「教中謂之謗大般若,斷佛慧命人,千佛出世,不通懺悔。」因為靜坐只是一方便,若執方便為究竟,使人誤以如此便是禪法,便是佛法,則使人永遠不能親見真正的禪法、佛法,大慧對此種自詡默而常照的邪見,深惡痛絕,處處毫不留情地批駁。另外,「近日叢林,以古人奇言妙語問答,為差別因緣狐媚學者,殊不本其實則可概括說明前三種禪。大慧並不反對靜坐,也不反對看祖師語錄,然而必須清清楚楚地認識這些是方便法門、應病之藥。蓋禪不在靜處,不在鬧處,不在思量分別處,不在日用應緣處。然雖如是,第一不得捨卻靜處、鬧處、日用應緣處、思量分別處,忽然眼開,都是自家屋裏事。」
 

禪坐是修意識心的專注力,但若要再上一層需拋棄一些心識的執著,捨得越多禪定之境越上,所以四禪八定捨越多越往上一層,既是捨就沒有得,所以禪定很難開悟明心,純粹是意識心之訓練越來越微細,其實多看禪宗公案就知都是動中求悟,因為需要用意識心去尋找第八識心就是如來藏,若捨棄意識心的判斷,辨別,推理、分析的功能,如何尋找的到第八識如來藏?因為参禪需要用七轉識去尋找,所以不能把意識處在定境之中,四禪八定的定中之境是意識捨得越多則層次越上,所以定中之境不容易找第八識,故大慧禪師不贊成默照禪,至於說禪不在靜處,不在鬧處,不在思量分別處,不在日用應緣處,這幾句話雖然不錯,只是說不要認為這就是如來藏,但確實是不得離開這些世間法去體會如來藏所在,所以古德有云行住坐臥皆是禪,此中境界皆有證悟之機會,都是要用五識及意識心去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如來藏,若沒用六識是很難找到的,以下這則公案就是講述此點,

http://www.sutrapearls.org/proverbs/pr01/pr01_10.htm#sthash.De8RyLS9.dpuf
船子德誠禪師問夾山善會禪師
。師問:「大德住甚麼寺?」夾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師曰:「不似,似箇甚麼?」夾山曰:「不是目前法。」師曰:「甚處學得來?」夾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師曰:「一句合頭語,萬劫繫驢橛。」參閱《卍續藏‧1565‧80冊;五燈會元‧卷五
就是一句非耳目之所到讓船子和尚知夾山善會禪師非是真悟,只是學人語句來籠罩他人 ,因為若不用六識如何在行住坐臥中找到如來藏?故船子德誠禪師說一句合頭語,萬劫繫驢橛,就是這一句合情合理的禪門之語,把你這隻笨驢子綁在木樁上萬劫仍沒有開悟,


錯把意識心認作是真心如來藏的人,會認為只要靜坐就能把像一杯混濁水的意識心,經由靜坐讓混濁物沉澱後自然清淨沒有雜質污染的清水呈現就是找到如來藏,而犯了一個基本錯誤就是雖然知道意識和第八識是不同的識,但不知找到的是意識心的變相而自以為已經開悟,這就是大會宗杲禪師不贊同用默照禪的原因之一。
http://rupusa.nidbox.com/diary/read/8951263
以下就是六祖壇經、機緣品﹕所說的意識心及菩提心的不同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曰﹕『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 ,菩提日月長。』 師聞之曰﹕ 『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 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以上就是臥輪禪師講的意識心禪定境界,因有了定力捨棄了胡思亂想,對於境界來時意識心可不予理會,所以我的菩提心就日日增長,認為意識心在禪定中的心就是菩提心,把真心和妄心認為是同一個心只是境界不一樣所以有所不同,六祖惠能知其找錯方向,故說此偈尚不明白菩提心在那裡,如果照他這樣做是繫縛了意識心,會找不到菩提心在那裡,故意舉一偈說惠能沒有甚麼伎倆我的意識心不斷的亂想,對境界來時意識心還是不斷攀緣,但是我的菩提心還是如如不動,不受外境影響,菩提心還是這麼長,依此明白指示兩個心是不同的不能混在一起講,不然就是真妄不分,這就是禪師有沒有佛法正知見,在言下就可立判,不必等跟著學習一陣子才知,而有此佛法正知見則不會被錯悟的佛門師父帶到歧路去,而離世尊的正法越來越遠!